血壓主要和心臟排血量及外周阻力相關,因為下肢血管長度長,下肢循環血容量大,所以下肢血壓在生理情況下比上肢血壓偏高。在一些疾病初期,下肢血壓升高特別明顯,比如大動脈炎,動脈嚴重狹窄,而狹窄的初期血壓偏高,且比上肢血壓偏高幅度大,提示疾病初期,需要到醫院在醫生指導下測量,進行對症治療。還有下肢血管閉塞比較嚴重,狹窄程度嚴重的情況下,下肢血壓下降明顯,這種情況並不正常,就是下肢血壓比上肢血壓明顯低時需要到醫院進行相關檢查,確診病情,對症治療。
所以下肢血壓如果出現異常,比如下肢比上肢血壓明顯升高,或者比上肢血壓明顯降低,需要到醫院進行下肢血管檢查,比如通過下肢血管都卜勒超音波確診是否存在下肢血管病變,下肢血栓等。
更多回答#2
目前臨床中常應用的測量血壓方法顯示下肢血壓通常較上肢血壓高,血壓增高的數值大約為20-40mmHg。上下肢血壓差的正常值由於測量方式不同而有一定區別,如果採用間接測量法,即目前廣泛應用的袖帶加壓法進行測量,下肢血壓往往比上肢高,這是一種正常狀態。
如果下肢血壓低於或等於上肢血壓,提示患者有動脈狹窄或者動脈閉塞,主要見於主動脈狹窄、腹主動脈狹窄、大動脈炎,還有閉塞性動脈硬化等疾病。如果轉換測量方法如採用直接測量法,上下肢的血壓並沒有明顯差異,直接測量法即進行動脈穿刺或者插管,將導管的末端連接換能器,然後再連接監護儀,自動顯示血壓數值,但是這種方法臨床當中不常用,只有在危重症病人中進行應用。
更多回答#3
血壓的高低主要與心臟輸出血量以及血管彈性阻力有關,在生理狀態下,下肢比上肢血壓高20-40mmHg,由於下肢距離心臟較遠,而且下肢支撐全身的重量,下肢的循環血量以及血管的總長度要遠遠大於上肢,下肢的血管阻力以及血液對血管的側壓力都要高於上肢。出現的下肢血壓比上止血壓高是正常現象,動脈硬化病人血壓比較高,如果下肢血壓比上肢血壓高40mmHg以上,是動脈硬化導致的,動脈硬化跟長期抽菸、酗酒、貪吃油膩食物有關。平時多運動,吃清淡的飲食,有助於降低血壓或者吃 Metoprolol ,以一週作為一個觀察周期。
更多回答#4
通常情況下我們的下肢血壓比上肢血壓要高出20-40mmHg,原因可能為:
1、下肢血壓的脈搏波較高。
2、下肢的肌肉力量比上肢要更大一些,肌肉的密度也更高一些,所以對血管的壓力也更大一些。
3、下肢離心臟比較遠,一般來說離心臟的距離越遠,血壓會越高一些。
如果在臨床上發現下肢血壓還低於上肢血壓,那下肢動脈可能就存在問題,一般是血管存在狹窄或者閉塞,引起狹窄閉塞的原因有可能是大動脈炎或者動脈粥狀硬化。所以如果發現下肢血壓低於上肢血壓,或者下肢在活動當中有疼痛、間歇性跛行,在行走當中感覺疼痛,需要停下之後疼痛才能緩解,這都提示下肢血管有問題。需要去醫院做進一步檢查,做下肢動脈的超音波,必要的時候也可以做下肢動脈的增強電腦斷層檢查。
更多回答#5
正常情況下下肢血壓比上肢血壓高約20-40mmHg,若下肢血壓低於或等於上肢血壓,提示相應部位動脈存在狹窄或者阻塞,例如股動脈、主動脈硬化或者狹窄。上、下肢壓差產生的原因是股動脈管徑較肱動脈徑寬,下肢血流量較上肢血流量多,下肢血壓較上肢血壓要高20-40mmHg。高於或者低於正常範圍均可導致動脈疾病的發生,如下肢動脈血壓低於上肢動脈,應該警惕大動脈疾病,如主動脈狹窄、胸腹主動脈大動脈炎等。若下肢動脈壓過高,超過40mmHg,應該考慮下肢大動脈發生硬化的可能。如果上、下肢壓差過大,應注意嗜鉻細胞瘤及姿勢性低血壓等疾病的發生。如果出現血壓升高的現象,應立即服用降壓藥物控制血壓。反之,上、下肢血壓差在20-40mmHg是正常現象。若差值超出正常範圍,應警惕相關疾病的發生。
最終更新日:2024-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