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洞性梗塞屬於一種常見的腦血管疾病,也屬於中風的範疇。
小洞性梗塞在臨床上比較常見,多指細小動脈的微梗塞,說的再明白一些,就是局灶性腦缺血發作,由於長期的腦供血不足,導致小血管出現梗塞,受累的腦血管直徑一般不超過五毫米。打個比方,就像是一顆大樹,只有小細枝幹因為缺水乾枯,但是並不影響整棵大樹的正常生長。如果能夠及時的進行調治,並不會出現嚴重的後果。
一般小洞性梗塞的臨床表現比較輕微,頭痛頭暈,舌頭不靈活麻木,四肢麻木,疼痛,感覺異常,針刺感,發涼,走路不穩等等,一般不會引起嚴重的後果,引起肢體癱瘓的可能性很小。
小洞性梗塞,多見於中老年人群,一般五十歲以上的人群,進行常規的腦部核磁共振堅持,基本上一多半都有或輕或重的小洞性梗塞。小洞性梗塞主要發生於好多基礎疾病的前提下,比如說高血壓,腦動脈硬化,腦供血不足等等。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出現腦梗塞,甚至三十多歲就出現腦梗塞,是不是有點太不可思議了。
但是如果能夠細細的探討一下這個問題,還是有因可查。我覺得跟以下幾方面原因關係密切。
第一,飲食習慣不好,大魚大肉,暴飲暴食,導致身體出現三高症,血液粘稠度增加,血液循環變慢,影響心腦供血,最後導致小洞性梗塞的形成。
第二,長期熬夜,抽菸酗酒,脾氣暴躁,好發脾氣,不喜歡運動,這些都是小洞性梗塞的誘發因素。
第三,頸椎病,我個人認為這是導致小洞性梗塞,特別是中青年人群出現腦梗塞的最大原因。由於頸椎的缺乏保養,玩手機打遊戲,經常低頭伏案工作,導致頸椎處於勞損,阻塞,壓迫椎動脈,出現椎動脈供血減少,一步步發展為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甚至會出現腦梗塞,腦出血等。
第四,老年性疾病,隨著年齡增長,血管彈性不好,再加上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稠,動脈硬化形成,就會開始形成微小血栓,導致小動脈阻塞,形成腦梗塞。
所以說,三高症,動脈硬化,抽菸,頸椎病,長期熬夜等等,都是小洞性梗塞的高發因素。只要能夠早點發現,早診斷,早治療,腦梗塞完全不是問題。
更多回答#2
按照傳統的觀點,小洞性梗塞是直徑小於2公分的小面積腦梗塞,認為是深穿支動脈狹窄、閉塞所導致的小面積腦梗塞。於是,影像學也參考了這個觀點,頭顱電腦斷層或者磁振造影發現直接小於2公分的缺血灶就下小洞性梗塞的結論。對於這個傳統的觀點,目前有很多學者認為依據梗死灶面積來區分小洞性梗塞不太合理,這些我暫且不談。總之,目前臨床上絕大部分小洞性梗塞都是結合臨床症狀+頭顱電腦斷層/磁振造影的影像學表現來診斷的,如果影像學表現是直徑小於2公分的腦組織缺血病灶,醫生就會診斷小洞性梗塞。
小洞性梗塞在臨床上很常見,特別是老年人,據有關資料顯示,小洞性梗塞占腦梗塞的30%左右。
腦梗塞有什麼症狀嗎?
並不是所有的腦梗塞都有症狀,很多沒症狀的老人檢查頭顱電腦斷層或者磁振造影也都可能發現有小洞性梗塞,只有累及重要神經結構的小洞性梗塞才會出現症狀,由於腦梗塞的面積相對比較小,所以症狀往往不像其他腦梗塞那麼重。有的病人表現為口齒不利、吐字不清,有的病人表現為肢體麻木、乏力,有的病人表現為感覺異常,如果小洞性梗塞多發,有些病人最後還會出現痴呆、認知功能下降、帕金森氏症等表現。
最終更新日:2024-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