術後應該如何科學飲食?

無論何種手術,都會對機體組織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傷,一般都可能有失血、發熱、物質代謝失調、消化吸收功能降低等情況發生,甚至還可能有感染等併發症。營養支持的目的就在於儘快改善患者的營養狀態,促進機體恢復,最大限度地減少併發症的發生。

作為醫生發現很多術後患者及其家屬都不知道如何吃,很多人術後初期就用大補的湯去給患者食用,想讓患者多增加營養,但是殊不知這樣做對患者不僅無益,而且可能危害患者健康。

營養支持原則:

原則上能經口進食的患者以腸內營養為主,膳食可經流食、半流食、軟食逐漸過渡至普食。通常採用少食多餐的供給方式,必要時可由靜脈補充部分營養素。對於不同部位的術後營養原則也是有些不同的。

胃腸道手術:傳統觀點認為術後患者需禁食2~3天,胃腸減壓同時進行腸外營養支持,待患者排氣、腸道功能初步恢復後才能經口攝食。大量研究表明,對那些術前營養狀況良好及術後7天內能夠恢復飲食的患者而言,常規腸內及腸外營養支持並沒有明顯的益處。許多臨床對照研究發現,術後第1天即經口攝食的患者,其胃腸道功能恢復較應用傳統治療方法者好;即使對於持續胃腸道功能不全的患者,進行腸外營養的同時給予適當途徑的腸內營養才是最可取的營養支持方式。目前許多國家和世界腸外腸內營養學會發表的營養支持指南都提到了以上推薦方法。胃、小腸手術患者術後經口攝食時應先給予少量清流質飲食,然後視病情改為普通流食,5~6天後改為少渣半流食、半流食,一般術後10天左右即可供應軟食。直腸和肛門術後也應先給予清流食,2~3天後可使用少渣、易消化的要素製劑,以減少糞便形成(臨床常用安素、立適康等),一周後可使用少渣半流食、軟食。闌尾切除術後也可給予要素製劑和少渣的半流食、軟食,以減少糞便形成、減小糞便體積,避免排便時用力導致傷口迸裂;拆線後可應用富含蔬菜、水果的普食,以保證膳食纖維的攝入量,防止便秘時腹壓增高導致傷口迸裂。

肝、膽、脾手術:肝膽術後患者的營養支持與胃腸道術後相似,此外應注意採用低脂、高蛋白的半流食,減輕肝膽代謝負擔。脾切除術後的患者,由於存在肝功能障礙和食道靜脈曲張,一般要限制膳食中脂肪及粗纖維的含量,烹調時要將食物切碎、做爛,儘量避免食用帶有骨、刺的食物及粗糙、干硬的食物。

口腔、咽喉部手術:一般僅在術後一餐時禁食,下一餐時即可供給冷流質飲食,至第3天中午改為少渣半流食。注意食物溫度要低,以免引起傷口出血。患者術後1週左右可供給軟食。

其他部位手術:其他部位手術患者的術後營養支持應根據手術創傷的大小、患者狀況等因素決定營養支持的時間和方式。創傷小的手術一般不引起或很少引起全身反應,患者在術後即可進食。創傷大的手術或全身麻醉的患者,多伴有短時間的消化吸收功能障礙,一般進食較少,需進行腸外營養補充。隨著機體的恢復,逐步改為經腸營養。對於顱腦損傷和昏迷的患者應給予管飼營養支持。

胃腸道手術適宜食用的食材:

術後腸道功能恢復前,可採用腸外營養支持;術後初期可選用安素、立適康等要素營養製劑,逐漸增加菜汁、果汁、牛乳、稀粥、爛麵條等,由流食過渡到普食;腸道功能初步恢復後,宜選用高蛋白、少渣食物,如蛋類、魚肉、乳類及其製品等。烹調方式宜採用蒸、煮、燉、煨等,使食物易於消化。

新近的一些研究指出,胃腸術後初期即可開始腸內營養。術後小腸的蠕動、消化功能在術後幾小時即可恢復正常,只要餵養管能保證置入空腸,術後第一天即可開始腸內營養。

非胃腸道手術宜選用的食材:

富含優質蛋白的食物,如瘦肉、蛋類、乳類及其製品、豆類及其製品等;富含維他命和礦物質的新鮮蔬菜、水果,如芹菜、白菜、油菜、菠菜、蘋果、橘子、大棗、奇異果、香蕉等。

閱讀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