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所說的乳癰是什麼意思?

乳癰是中醫上的術語,是以乳房的紅腫、疼痛、乳汁排出不暢以致結膿形成急性化膿性的症狀。多見於產後哺乳期的產婦,尤其是初產婦更為多見,也稱為奶瘡。現代醫學對應的名詞就是急性化膿性乳腺炎,它的表現就是乳房部結節、腫脹、疼痛,嚴重時會伴有全身發熱。預防如下:

一、母親應注意休息,避免勞累,保持心情的舒暢。

二、產後飲食清淡、富有營養,避免食入過多油膩食品而使乳汁過於濃稠造成乳管阻塞。

三、要養成良好的哺乳習慣,保持乳頭的清潔,按需哺乳,每次哺乳以後用吸奶器或者是用手幫助把奶汁排空。如果有漲奶,可以用熱濕毛巾濕敷,再加以手法推拿按摩。

四、注意嬰兒口腔的衛生,及時治療口腔的炎症,不可以讓嬰兒含著乳頭睡覺。

更多回答#2

中醫所說的乳癰指的是急性乳腺炎,是乳腺的急性化膿性感染,患者多是產後哺乳期的婦女,以初產婦為多見,往往發生在產後的3-4週,發病原因有兩個:

1、乳汁的淤積,乳汁是理想的培養基,乳汁淤積有利於入侵的細菌生長、繁殖。

2、細菌入侵,產婦的乳頭破裂或者皸裂,可以使細菌沿著淋巴管入侵、感染,而且細菌也可以直接侵入乳管,上行至腺小葉而導致感染。多發生在初產婦,是因為初產婦缺乏哺乳的經驗。

臨床上患者常感覺乳房疼痛、局部紅腫、發熱。隨著炎症的發展,病人可有寒顫、高熱、脈搏加快,並且患側的淋巴結常腫大,有壓痛,如果行白血球檢查,白血球計數將會明顯的增高。

更多回答#3

中醫里的乳癰是由熱毒侵入乳房所引起的一種急性化膿性疾病,相當於西醫的急性乳腺炎。

乳癰常發生於產後未滿月的哺乳期婦女,尤其是以初產婦多見,也可以在懷孕期或者非哺乳期以及非懷孕期發生。

它的特點是乳房局部結塊,紅腫,熱痛伴有全身發熱,而且容易傳染。根據它發病時期的不同,如果是發生在哺乳期的,稱為外吹乳癰。在懷孕期發生的稱內吹乳癰。在非哺乳期和非懷孕期發生的稱為不入耳乳癰。

它的病因,病機,臨床表現以及治療方法基本上一樣,乳癰好發於產後三到四週的哺乳期婦女,如果乳頭出現破碎或者乳汁淤積,更容易發生乳癰。乳癰是哺乳期婦女比較常見的疾病,在發生疾病以後只要積極的治療都是比較好的。

閱讀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