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包括結腸和直腸。是消化道的下段,食物經過口腔食道後進入胃,然後開始初步的消化(物理消化和化學消化),然後食糜經過十二指腸進入空腸和迴腸,開始正式的消化和營養物質的吸收。小腸是主要的消化、吸收器官,膽汁、胰液和小腸液是消化食物的主力軍,營養物質經過小腸黏膜進入血液,提高全身器官的營養需求。消化後的食物殘渣,通過回盲瓣(末端小腸進入大腸的入口)進入升結腸,然後在經過橫結腸、降結腸、乙狀結腸、直腸排出體外。
大腸的主要生理作用就是吸收食物殘渣內的水分和少量的電解質(就是鉀、鈉等離子),形成大便排出,另外分泌大腸黏液,潤滑腸道,有助於排出大便。腹瀉的原因就是大腸吸收水分的功能障礙,會導致稀便或者水樣便。
知道了大腸的生理功能後,對於切除大腸後的結果是不言而喻的。就是長期的稀便,嚴重時會水樣便。大便次數也增加。這就是為何潰瘍性結腸炎、多髮結大腸癌患者切除全結腸後面臨的棘手問題。因此,對於這類患者,外科醫生也在不停的改進手術方式,以減輕腹瀉和大便次數過多的問題。
更多回答#2
具體要看切除的多少,位置而定。如果只是少量切除,影響並不大,而如果大量切除,則會有一定影響。了解影響之前,先來了解一下大腸的結構及功能。
大腸分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直腸四部分,升結腸上接迴腸,直腸下接肛門。其主要功能則是推動食物殘渣運行及儲存,對食物殘渣進行進一步的吸收,主要吸收其水分及一些電解質,如鈉、氯等,使殘渣成形變為糞便,最後排除體外。其中,從升結腸到降結腸,吸收水分依次減少。了解了大腸的功能,再來理解切除大腸所帶來的影響就不難了。
當大腸病變小,而少量切除時,對患者的排便影響並不大,其餘腸道可以繼續完成水分及電解質的吸收。而隨著切除面積加大,這一吸收功能受到的影響也會變大。並且如果切除位置在右側升結腸則會比在左側降結腸更易出現稀便。對於需要全切的患者,這一影響最大,由於沒有了大腸,食物殘渣中的水分電解質無法被吸收,則出現常常術後稀水樣便。臨床曾遇到一個腸內多發腫瘤的患者,由於腫瘤的侵犯影響了大腸功能,患者大便不成形,做了全切之後,大便稀水樣,給患者生活帶來了極大不便,但為了保命,只能選擇全切手術,大約一年半的恢復護理之後,患者稀便症狀得到改善,目前基本成形。其中,成形的原因和機體的代償作用有關。
以上介紹了大腸切除術後可能帶來的後果,在大腸切除術後護理時則應注意保持其電解質的平衡,防止失調;保證營養的維持,避免營養不良;注意衛生,防止感染,尤其對於全切患者。
更多回答#3
整個大腸切除以後,大便不能通過肛門排出了,需要在腹壁上做造口,也就是大便從肚皮上排出來,需要帶造口袋,也就是老百姓常說的糞袋。由於造口周圍的皮膚經常受到大便的刺激,長此以往,容易出現皮膚炎,過敏,造口黏膜脫出,造口疝等併發症。
由於沒有結腸吸收水分,從造口排出來的大便會很稀,呈稀水樣大便,每天可能有上千毫升。人體有很強的代償能力,儘管一定時間的適應,慢慢可以大便成形。
選擇做全結腸切除要謹慎,如果能保留部分大腸,儘可能保留一些。
最終更新日:2024-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