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囊息肉樣病變是由膽囊壁向囊腔內呈局限性隆起的一類病變的總稱,簡稱膽囊息肉。目前研究報導的膽囊息肉的發生機理主要有以下幾種:
1、膽汁中脂質代謝異常特別是膽固醇代謝障礙可引起膽固醇息肉。
2、上皮和平滑肌增生可引起膽囊腺肌增生症。
3、膽結石及長期反覆發作的慢性炎症可引起膽囊腺瘤。
4、吸菸和飲酒。
5、II型糖尿病II型糖尿病的血總膽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顯著增高促進膽囊息肉的發生。
6、膽汁粘度也對膽囊息肉的發生有一定作用。粘稠膽汁可刺激形成膽固醇息肉或炎性息肉。
7、PLG與年齡有密切關係, 隨著年齡的增長癌性息肉的危險性就越大,但50歲以前恰恰相反。
8、膽囊黏膜ABCG5/ABCG8的相對低水平表達,可能是導致膽囊膽固醇息肉發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9、飲食流行病學研究發現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可以預防膽囊息肉惡性變,尤其是大蒜和洋蔥,不吃早餐、熱卡不足、維他命C缺乏、蔗糖、精緻的澱粉、少纖維素的食品致使膽囊內膽汁不能及時排空,都易形成膽囊息肉。
更多回答#2
到目前為止,引起膽囊息肉的的病因還沒有一個明確的觀點,但是可以基本肯定的是,膽囊息肉的發生和膽結石、膽囊炎症、膽固醇的代謝失調都有著一定的聯繫,而且抽菸、飲酒、過度肥胖、高脂血症等這些因素都是引起膽囊息肉的主要因素。
膽囊息肉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膽囊疾病,僅次於膽結石、膽囊炎,所以發病人群也是較為廣的。膽囊息肉主要分為兩種,一種為良性,而另一種則為惡性,良性的膽囊息肉主要有炎症性息肉和膽固醇性息肉,一般是不會發生癌變的,而惡性的膽囊息肉主要有腺瘤型的息肉,被定義為癌前病變和膽囊惡性腫瘤的發生有著一定的聯繫。
但是目前在臨床上較為常見的還是良性的膽囊息肉,所以各位患者也不必太過擔心自己的息肉會出現惡變等情況。
對於膽囊息肉的治療,一般是沒有什麼特異性的可以藥到根除的藥物,保守治療的話要調整生活方式,尤其要對於高脂肪、高膽固醇食物一定要做到避而遠之。尤其是像肥肉、油炸雞蛋、酒等。其次在伴有輕微的膽囊炎症狀時(上腹部隱痛、噁心、嘔吐)時可以服用一些解痙和抗炎藥物,如頭孢類抗生素和654-2(山莨菪鹼),可以暫時的緩解病情。
對於膽囊息肉的手術指征,臨床上明確要求的是:膽囊息肉若直徑小於1公分,並且有多個,有蒂的建議切除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膽囊息肉若直徑大於1公分,年齡50歲以上,並且基地面較大的也是建議手術切除;單個的膽囊息肉,直徑小於1公分,則建議定期複查都卜勒超音波,觀察為主。
更多回答#3
膽囊息肉分為很多種類型,而不同類型的膽囊息肉,其病因也有所不同。
正常情況下,膽囊息肉主要包括腫瘤性息肉和非腫瘤性息肉。
腫瘤性息肉又包括脂肪瘤、平滑肌瘤、神經纖維瘤、膽囊癌等。其原因可有脂肪變性、平滑肌病變、各種因素刺激後息肉惡變等等。
非腫瘤性息肉有炎性息肉、膽固醇息肉、異位胃黏膜息肉等等。其原因為長期膽囊炎症的刺激形成、血脂過高后膽汁淤積、膽固醇沉積、胃黏膜異位及膽囊黏膜病變等等。
對於膽囊息肉有相關臨床症狀或者息肉較大的患者,通常情況下建議給予手術治療,將病變膽囊切除,而後通過病理切片檢查明確其具體性質,後期必要時給予相關治療。
更多回答#4
膽囊息肉是指附著在膽囊壁,向膽囊腔內凸起的隆起性病變總稱,膽囊息肉是否嚴重主要取決於膽囊息肉的性質,以及是否引起相應的臨床症狀。根據膽囊息肉的性質,醫學上可以分為膽固醇性息肉、腺瘤性息肉、炎性息肉,以及某些少見的腫瘤性息肉等:
1、膽固醇性息肉:大多數膽囊息肉屬於膽固醇性息肉,是由於膽汁當中過量的膽固醇結晶附著在膽囊壁上形成,這種膽固醇性息肉通常體積較小,可以表現為單發或多發、內部沒有血流信號、生長較為緩慢,也不會引起明顯的臨床症狀。這種膽固醇性息肉不存在癌變的風險,只是提示患者生活飲食方式不夠健康,需要改善,同時定期檢查就可以,不必採取過度的治療措施。
2、腺瘤性息肉:生長較為迅速、基底較寬、外形不規則、內部有血流信號,有可能存在癌變風險,這樣的息肉一經確診建議外科手術治療。
3、炎性息肉:通常是伴隨膽結石、慢性膽囊炎而形成,治療方法主要根據膽結石相關的臨床症狀以及膽囊的功能,採取保守治療或外科手術。
最終更新日:2024-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