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筋膜疼痛症候群如何診斷治療?

肌筋膜疼痛症候群(MPS)是一種慢性疼痛性病症,主要是肌肉和筋膜因無菌性炎症而產生沾黏,並有激痛點形成,多見於成年人和老年人,青年人少見,病因較多,最常發生在損傷之後。肌筋膜疼痛症候群是引起腰背痛、頸肩痛和關節周圍痛的一個常見病。治療方法較多,基本上以保守治療為主,除非病情嚴重,病程很長,保守治療無明顯改善者,可以考慮行松解術。

肌筋膜疼痛症候群特有臨床體徵是存在固定性疼痛點,當按壓時表現為疼痛明顯,並向患側肢體遠端放射性傳導,該按壓點又稱為激痛點。通常來說激痛點存在兩個特點:局部固定性明顯壓痛與按壓疼痛點後所引發的放射性牽涉痛;按壓疼痛點後通過激發緊張束帶引發短暫的局部抽搐反應。

肌筋膜疼痛症候群基本病因主要包括肌肉、韌帶及關節囊的急慢性損傷、勞損及受寒濕因素所引發的組織水腫、滲出及纖維性變等相關無菌性炎症改變。當肌筋膜著涼、外傷等外界刺激時,可導致肌筋膜炎的急性發作。急性期未得到徹底、正規治療,後轉入慢性期,可以反覆出現肌肉疼痛、酸軟無力等症狀。出現肌肉疼痛時,疼痛可持續或惡化。出現肌肉僵硬時,受累肌肉附近的關節變得僵硬。受累肌肉感覺很緊,就像打了個結似的,對觸碰很敏感,一碰就疼。

美國對肌筋膜疼痛症候群的診斷標準如下:

  • 肌腱的附著點或肌腹上有固定疼痛區和壓痛點。按壓痛點可引發區域性的不按神經緊根感覺分布的分散痛。
  • 氣溫降低或疲勞時疼痛加重。
  • 增加肌肉血流的治療可使疼痛減輕。
  • 排除局部占位性或破壞性病變。

對於肌筋膜疼痛症候群要明確觸發點的疼痛治療是治療此病的關鍵,針對此點施以針灸或推拿等非侵入性的理療方法是目前治療此證的首選,其作用是為了打破引痛點與疼痛反映區之間的惡性循環,經過治療後肌肉得到放鬆,疼痛便會獲得解除。此外還要配合服用強筋壯骨、疏經活血的中藥,如獨活寄生湯、疏經活血湯等,也有助於改善該病症。此症多是由於長期肌肉勞損所致,所以症狀改善後一定要注意生活習慣,切勿久坐,久坐要多活動,若是病情進展嚴重,也可以在適當時機選擇手術微創治療。

更多回答#2

肌筋膜疼痛症候群的診斷標準:

  • 疼痛發作史及相關病因
  • 疼痛的放散性分布
  • 關節活動受限
  • 受累肌肉輕度無力
  • 激痛點局部壓痛
  • 含激痛點的肌肉出現肌緊張並可觸及肌緊張帶
  • 用力加壓激痛點可引起局部肌收縮反應
  • 持續機械性刺激痛點再現放散痛

前四項有助於臨床診斷,後四項確定臨床診斷。

肌筋膜疼痛症候群診斷簡單,但治療絕非想像中的那麼容易,有的反覆治療效果不明顯,患者非常痛苦。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法,按療程要求完成必要治療,同時應注意避免引起症狀加重的因素,如治療部位著力負荷加重、疲勞活動、患部受涼等等。治癒之後並非萬事皆休,因為病變處可能還存在潛在的炎症沾黏,只是表現輕微而已,若再度疲勞損傷或遇冷受涼,症狀會復發加重。因此治癒之後應避免復發,主要方法為強調功能鍛煉。較好的鍛煉方法有太極拳、瑜伽操等。亦可依據個人愛好選擇適當的鍛煉方式。重在堅持不懈,保持良好的健康狀態和運動功能狀態,才能有效避免復發。

肌筋膜疼痛症候群的治療原則應當是消除疼痛,恢復功能。病程較短、症狀輕微的筋膜損傷、炎症或沾黏,可以通過服藥、運動而自愈。病程較長、程度較重的局部損傷、炎症或沾黏,則需要局部治療。局部治療的方法有:

1、外用藥物治療,即各種透皮貼劑、膏藥、藥物外敷、熏洗等,透皮貼劑或膏藥治療簡單、應用方便,對輕中度病變確切有效,易為患者所接受,也較為常用。但應注意貼用時間不宜超過24小時,以免引起過敏,或發熱貼劑引起燙傷等。

2、物理治療,各種物理治療方法均可以試用,如超音波、超雷射、各種電刺激治療、紅外線治療、磁療等,但注意選擇合適參數,尤其超雷射及紅外線治療,因患部皮膚感覺較正常皮膚遲鈍,特別注意避免燒傷。

3、衝擊波治療,適於多數患者,可以針對性消除沾黏、增加筋膜延展性,對於減輕症狀和改善功能均有良好效果,但治療中會有一定疼痛感,少數患者治療後1~2天內可有疼痛一過性加重,性質可與原先疼痛不同。

4、推拿按摩,急性期可適當選用,慢性期不推薦。因為其效果相當於被動完成鍛煉動作,過於依賴可能造成筋膜損傷加重,炎症沾黏遷延不愈。

5、針灸治療,損傷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如治療有效,可以選擇應用,但1~2個療程仍效果不滿意,則不建議繼續治療,可改選其它方法。

6、有創治療,如局部注射消炎鎮痛液、小針刀治療,或銀質針等。若治療位置準確,可以起到立杆見影的效果。但多次治療副作用明顯,如使附近肌腱變脆、用力時造成斷裂的風險增加,感染機會增多,反覆針刀損傷亦有導致沾黏加重之虞。銀質針可造成較大範圍的治療性損傷,應慎重選用。

閱讀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