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息肉是否可以在大腸鏡下切除,要根據息肉的大小、位置、形狀、病人的身體狀況決定。首先要在照腸鏡前對患者的身體情況進行檢查,患者是否有B型肝炎、梅毒、愛滋等傳染病,肝腎功能是否正常、有無高血壓、心臟病、高血脂、糖尿病、腎病等疾病。若無異常或經醫生評定病情在可操作範圍內,患者就可以遵照醫囑進行大腸鏡檢查的準備工作。
在進行大腸鏡檢查時,醫生可以在大腸鏡下確定患者是否有息肉,並確定息肉所增長的位置、大小和形狀。如果息肉外觀形態完整、包膜光滑、顏色無明顯異常,大小在5毫米以下,這種息肉一般癌變的可能性較小。在經患者及家屬同意下,可以使用氬氣刀或醫用電凝工具進行大腸鏡下息肉切除術,切除後的息肉立即送往病理科進行檢查,以便進一步明確息肉性質,如有其他情況,以便確診後續治療方案。
常見下息肉微創手術切除術一般創傷較小、恢復較快,不麻醉的病人可以耐受,對病人身體損傷較小,生活影響也較小。術後三天,囑患者禁食,並且密切觀察大便情況是否有出血、黑便、是否有腹痛、腹脹發熱、是否有腹部壓痛、反跳痛、腹肌緊張等情況。如果三天後沒有出現這些問題,在醫生檢查後可以逐漸恢復飲食,一般先食流食,逐漸過渡到半流食,再逐漸恢復到普通正常飲食。大腸息肉切除術後要定期複查大腸鏡,有些人息肉會復發,需要再次手術切除。
更多回答#2
在大腸鏡下發現的息肉都可以切除,因為現在大腸鏡切除技術比較發達,原則是比如直腸的息肉有蒂或直徑在2公分以下的廣基腺瘤性息肉,可以在內鏡下切除,增生性息肉直徑在5公分左右或者大於5公分,具有內鏡下切除切片檢查的指征,成人大多數的腺瘤直徑大於2公分者,也需要在內鏡下鉗除,並且做切片檢查。
息肉是指一類從黏膜表面突出的異常生長的組織。大腸息肉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黏膜病變,它是良性、上皮來源隆起於黏膜的有蒂或無蒂的贅生物。息肉呈現的狀態大小不一,可單發也可多發。隨著大腸鏡操作技術的改變與新技術的發展,在大腸鏡下行息肉切除在臨床上應用廣泛,不僅操作安全、操作簡便,而且經濟實惠,清除息肉更徹底,成為大大腸息肉治療的一種重要手段。
需要注意大腸息肉和大腸息肉病不一樣,大腸息肉病通常是在腸腔內出現廣泛的息肉,它的數目達到上百個,大多數有家族性的遺傳病史,比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症,如果不及時治療,大多數這類息肉最終都可發展成為大腸癌,而且癌變的年齡很小,通常在30歲左右就出現癌變。
更多回答#3
大腸鏡下切除是大腸息肉的最主要治療手段之一,也是最有效、最安全。大腸鏡下切除具有微創性、重複性切除等特點,對功能的保留最完整,所以大腸息肉一經發現,均會建議在大腸鏡下切除。息肉分為帶蒂和廣基息肉,尤其帶蒂息肉,即使是早癌或高級別上皮內瘤變,息肉的蒂沒有腺體,很少被癌浸潤累及,所以有蒂的息肉最適合在大腸鏡下切除,把蒂徹底切斷,大腸息肉就可以完整切除。
對於廣基型息肉,通過大腸鏡下黏膜切除(EMR)和大腸鏡下黏膜下切除(ESD),也可以達到完整切除的目標,且通過病理的詳細檢查發現基底切緣有無癌的累及。即使大腸息肉有癌變,只要癌細胞尚未浸潤到肌層,也可以在大腸鏡下切除。
最終更新日:2024-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