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克氏囊腫是指膝盖窝內側腓腸肌滑囊的積水。貝克氏囊腫位於半膜肌與腓腸肌內側頭之間,部分與關節腔相通。貝克氏囊腫分為原發性與繼發性兩種。原發性貝克氏囊腫多見於兒童,多為雙側,但不一定同時發生,囊腫起源於關節腔,但關節本身並無病變。真正的發病原因不清。繼發性貝克氏囊腫多見於成人,常繼發於骨關節炎、半月板病變及類風濕性關節炎等。其發病的關節內壓力增高,關節內液體經關節與滑囊間的孔道溢出而形成囊腫。貝克氏囊腫初期症狀不明顯,僅有窩部不適或脹感。當囊腫增大時,則在膝關節後方出現腫塊,屈膝不便。腫塊呈圓形或橢圓形,表面光滑有彈性,無壓痛或僅有輕壓痛,伸膝時腫塊明顯且變硬,屈膝時腫塊不明顯且較軟。X線檢查有助於排除膝關節的骨性病變,但對貝克氏囊腫本身的診斷幫助不大。超音波檢查可實現對貝克氏囊腫的快速診斷,但對於貝克氏囊腫更精準的診斷則有賴於磁振造影檢查。較大的貝克氏囊腫應手術切除,關節囊的缺損不必修補。對少數術後復發者,可再次手術切除。幼兒的貝克氏囊腫可隨訪觀察,5歲以後仍不消失者應行手術切除。較小的貝克氏囊腫可抽液後注入皮質激素類藥物,有一定效果。由關節內病變引起者,先處理關節內病變,關節內病變治癒後,貝克氏囊腫仍不消失者再行囊腫摘除。近來,關節鏡下微創切除囊腫越來越多地被應用於貝克氏囊腫的治療。
更多回答#2
貝克氏囊腫就是在膝關節後方的膝盖窝里出現了一個囊腫,實際上,這病是一種良性病變,可分為先天和後天兩種,前者多見於兒童,後者多見於成年人。成年人貝克氏囊腫可由滑囊本身的疾病如慢性損傷等引起,老年人發病則多與膝關節病變和增生性關節炎有關。這些原因會導致膝關節囊出現薄弱區,當關節腔壓力增加時,後方關節囊會破裂,產生裂口,關節液經過裂口進入膝關節後方,形成囊腫。這個裂口往往是一種單向活瓣結構,膝關節液很容易進入囊腫中而很難回到關節腔里,因此,囊腫會越來越大。
貝克氏囊腫初期常沒有明顯症狀,只是偶爾會出現膝關節後方的疼痛,用手可摸到局部隆起感。病情可以多年不進展,直到某一天,無意中的一次扭傷或者拉傷,會導致裂口突然增大,囊腫隨之增大,膝關節會出現明顯的疼痛和酸脹,行走後會加重,很難緩解。
一般情況下貝克氏囊腫微創手術後两週左右可以恢復,貝克氏囊腫是在膝關節後出現囊性的腫物,一般按壓的時候比較軟,拿一個手電照射會發現裡面可以透光,即透光試驗是陽性的,大多數情況的貝克氏囊腫都是由於膝關節的骨關節炎造成的。
由於骨關節炎當中的一些肌腱具有分泌黏液的功能,黏液過多就會形成膝盖窝的囊腫。一般初期貝克氏囊腫較小,不影響工作、生活,無需處理,觀察就行。如果囊腫逐漸增大,產生局部的疼痛、酸脹和壓迫作用,則應進行手術切除,一般術後3-5天即可以下地活動、走路,两週左右即可以完全恢復。如果沒有傷口感染等情況,两週左右可以進行活動、走路以及相應的工作、生活,都可以不受到影響。
目前貝克氏囊腫的微創手術可以採用關節鏡治療的方法,通過關節鏡微創手術的方法切除貝克氏囊腫,同時要對囊腫的根源進行結紮,才能防止囊腫的復發。一般關節鏡往往是打幾個眼進行手術,相對來說對於軟組織以及局部的肌肉損傷較小。
更多回答#3
貝克氏囊腫主要是膝關節後方膝盖窝的位置所出現的良性的腫塊,腫塊裡面主要是囊性的液體組織。貝克氏囊腫主要見於中老年患者,發病原因可能是由於長期的勞損、負重,或者是年紀大了所出現的骨性關節炎,從而引起的膝盖窝囊性改變。一般比較小的膕囊腫沒有任何臨床症狀,主要是病人去做體檢或者是做膝關節的其它檢查時發現。
如果貝克氏囊腫不斷增大,可能會對膝關節周圍的神經血管產生壓迫,患者可能會也會出現膝關節的腫脹、疼痛、活動受限,特別是屈伸膝關節時感覺有一定程度受限。這種情況下患者可以去骨科或者運動醫學科就診,可能需要進行膝關節的核磁共振檢查或者超音波檢查。如果患者症狀比較嚴重可以採取手術治療,大多數患者手術之後效果都比較好。
更多回答#4
膝盖窝是膝關節後側的一個解剖結構,發生在該處的囊腫就叫做貝克氏囊腫。貝克氏囊腫多見於膝關節本身有基礎疾病,比如膝關節退化性關節炎、膝關節半月板的損傷、膝關節類風濕性關節炎等,導致膝關節關節間隙狹窄,關節腔內的壓力增加,從而導致關節內的關節液向膝關節後側分布,逐漸形成一個囊腫。貝克氏囊腫的外壁是比較堅韌的白色結締組織為主的物質,內部的囊液為果凍樣的膠狀物質,非常粘稠。貝克氏囊腫容易引起膝關節後側酸脹感,比較大的囊腫有可能會擠壓血管、神經出現相關的併發症,一般需要手術切除。
最終更新日:2024-04-08